刚刚,著名的高僧大德,住持被抓了。
佛教讲究断绝七情六 欲,佛门弟子要修持十戒:
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、不涂饰、不歌舞及旁听、不坐高广大床、不非时食、不蓄金银财宝。
然而,真做到的又有多少?
对此,古人其实看的很明白的,我国古典名著《水浒传》有过评论:
“一个字便是僧;两个字是和尚;三个字鬼乐官;四字色中饿鬼。”
这里的“鬼乐官”,指的是和尚最喜欢看到周边家庭有人去世,只要一死人,各种吹拉弹唱的超度生意就来了,心底自然开心。
而“色中饿鬼”,更是 不言 而喻,欲望这东西其实并不好戒,越是要禁绝,就越是要反弹。
宋元明清的时候,中国进入 了市井社会,僧人们走街串巷谋生,各种求化缘求布施,经常要 进出别人的家庭,当时的礼法也不太避忌出家人。而 佛教徒中良莠不齐,很多宵小劣徒本来就没什么修行,打着和尚的名号,又欲求不满,就格外容易沾花惹草,做出出格的事情。
而士大夫们对他们的记载,也脱掉了神秘的宗教外纱,而是充满了调侃和讥刺。
各种文人笔记和小说,讲了好多关于和尚的江湖黄段子。
比如明代的 《三言二拍》里,和尚就没几个好人。
有把上京赶考的举子骗到庙里杀的;有放高利贷图人房产把人逼死的;有监生进了尼姑窝被榨干人都没了的;有遇雨借宿庙里被老和尚轮奸的。
有一个寺庙求子特别灵,然后好多小媳妇去求子,实际上是被里面的精壮和尚们给“授精生子”了。
还有尼姑庵虐待女信徒,还拉皮条败坏大姑娘小媳妇名节的;
还有一个淫僧炼了缩阳功,平时冒充女的,去找尼姑还有其他女的亲狎,趁人性起解除缩阳,行苟且之事。后来因为搞了大户人家的后院被抓了,他说自己只是les磨玻璃,罪不当死,然而官府老爷神机妙算,往他下面涂上油然后让狗来舔,结果破了他的缩阳功,把他定罪处死了。
这基本就是明末市井老百姓对和尚的印象风评。对此《三言》里也讲过:官宦家女子落难,遇到一个庙刚想敲门求救时突然想到:人们常说和尚尼姑最不靠谱,从不学好。
《笑林广记》中提到:有个老和尚在园子里出恭,结果一屁股坐下去,正好插在竹笋尖上,疼地大叫。旁边的小和尚幸灾乐祸:现世报,来得快。
显然,老和尚没少对小和尚做南京红姐的事。
对此,施耐庵曾犀利的点评当时僧人狂热的色欲:
“单道这和尚是铁 里蛀虫,铁最实没缝的,也要钻进去。凡俗人家,岂可惹他。”
大文豪苏东坡一生豪迈豁达,可是遇到和尚就火力全开的嘲讽:
“不秃不毒,不毒不秃,转秃转毒,转毒转秃。”
甚至连鲁迅先生,也私下讲过 和尚的黄段子:
一个老和尚垂死之际,因一辈子没见过女人的身体难以瞑目。小和尚为了弥补师父的遗憾,花钱找来一个妓女,让她脱了衣服给老和尚看。老和尚却只看了一眼,就失望地说:“哎,原来和尼姑一个样!”
这个故事郁达夫听了有趣,原本 准备发在《申报》上,然而鲁迅觉得不太体面,最后关头拦了下来,但 唐弢却记在《生命册上》发表了这桩轶事。
其实,就是近几十年被神话的少林寺,在清末民国时的民间声誉,也是不太好的。
1944年,皮定钧将军曾去少林寺,争取少林僧人在抗日战争中合作,然而寺内僧人却想将其绑架送给日军。后来,皮将军在《铁流千里》中写了这件事,还讲了当时河南登封老百姓对少林寺的风评:
所以,对 释永信做的事情,不必太惊奇,对一些 宗教宣传的光环,更应该祛魅。
去寺里拜拜,求个安心就行了,千万别把师父当救世主。
其实都是生意。
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